渐进多焦点镜片历经百年发展,正在进入个性化设计时代,按实际佩戴位置优化光度、自由曲面、内渐进等新的设计概念层出不穷。

1907,年英国视光师Owen Aves首次提出渐进多焦点镜片(Progressive Addition Lens,PAL,下称渐进片)的设想,但是早期由于设计的简陋和加工工艺的限制,很长时间里,渐进片仅仅停留在设计图纸上或者实验室里。直至1959年法国光学工程师Bernard Maitenaz才研制出真正适合临床佩戴的渐进片。尽管渐进片在上世纪90年代即已经成为眼镜光学史上最为成功的产品之一,但是在此前几十年里,渐进片的技术进展一直是比较缓慢的。


近十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在镜片设计领域应用日渐深入,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逐渐引入镜片加工,渐进片的设计和生产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渐进片新产品层出不穷,各种新的设计概念也让人眼花缭乱。本文将介绍近年来出现的渐进片设计和加工领域出现的一些新概念和新技术,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把理解新一代渐进片的钥匙。


按实际佩戴位置优化光度(Position of Wear,POW)
当你收到订制的某些新型渐进片时,发现镜片包装物上除了标注你的订单处方光度,同时还标注另一组光度(测量光度),而且两者可能相去甚远,你不必担心,它很可能采用了POW技术(图一)。
 
图一:某品牌一款渐进片的外包装标识,上一行为处方光度,下一行为理论测量光度

试想,对某位顾客使用综合验光仪验光时,完全矫正的光度为-10D,那么佩戴了-10D的镜片后,是否就恰如其分地完全矫正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由于实际的镜片与试镜片存在形式上的差异,也由于实际佩戴镜片后,镜片与眼睛的相对位置异于验光时的情形,那么即使是同样屈光度的镜片,其相对于眼睛的有效屈光度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差异在视远和视近时均存在,在视近时更甚(图二)。

 图二:验光过程和实际佩戴后镜片与眼相对位置的差异

传统的渐进片严格按照验光处方光度进行加工,使得顾客在看远及看近时,事实上并不能获得准确的有效屈光度。特别是在看近时,ADD偏高,就可能导致光学区的缩小。

POW技术即考虑到了这种差异,利用计算机对处方光度(包括球镜度、柱镜度、柱镜轴向、ADD等)进行调整。经过这样的调整,顾客实际佩戴时就可能获得与验光时相一致的视力,这也同时避免了光学区的缩窄。(见图三)
 图三:传统渐进片没有POW优化,远/近并不能获得与验光时一致的视觉,特别是ADD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