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眼睛占的比重特别大。连接大脑传输信息的300万条神经纤维中,有200万以上是视神经纤维。而大脑的神经细胞中,大约百分之一完全用于视觉过程。

      人眼的最大信息传输能力约为4.3×106 个二进位/秒。

 
  1、聚焦调节
 
  为了把注意力集中到视野中的特定物体,眼睛会自动聚焦。这个过程显然是由视网膜向晶状体肌肉产生反馈作用,并由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控制。眼睛的瞳孔变化可以调节光通量的大小,并起到保护视觉细胞的作用,同时也会影响到光学系统的景深。自动聚焦和调整光圈的技术,目前已应用于新式照像机上,但是在人工视觉的应用中,这两点还是很麻烦的。因此,在初步应用中,采用针孔型的镜头是很理想的,针孔镜头就可以完全不用自动聚焦,因为它的景深是足够高的。
      但是,现在还不知道聚焦机构和注意力控制机构的联系究竟密切到什么程度,所以,保留聚焦调节可能更好,因为
它与使眼睛和头脑集中于视野中某一物体的机制有积极的联系。至于光圈控制,除了与聚焦和调节光通量有关,也许还有人们没有发现的其他功能。因为光圈变化所产生的有效面积变化约为16:l,不足以补偿眼睛能够良好工作的整个亮度范围(约lO:1)。我们还知道,在一定的照度范围内,孔径面积与光通量的对数成线性关系。人眼的虹膜控制环节的特性已通过许多种实验加以研究。例如,用一个很亮的小光点去照射虹膜的边缘,使系统的增益提高直至产生振荡。从控制论的角度来看,已经找到了虹膜控制环节的传递函数。在研制人工视觉装置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些研究的成果,准确地模拟虹膜控制的生物反应。
 
  2、   
 
     下面谈一下人眼的另一功能,即眨眼。过去一般认为人们眨眼是为了清洗眼球。现在从控制论的角变来探讨,发现
还远不止这点作用。从几种角度来看,闭眼和眨眼是一种很好的特点,例如,可以关闭外来的信息源,以便集中思考或睡眠。同时眨眼是瞳孔屏除光线动作的附加性反应,也可以防止机械损伤。
    人们需要眨眼或由于心理作用而眨眼,可能使人的视觉有20%的时间变模糊。这要损失一部分信息。尽管在人工
视觉装置上可以避免这段损失,做到100%的利用。不过,最努还是模拟人的眨眼为好。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完全弄清楚眨眼的功用这个问题。
 
 3、关于眼睛的运动
 
    为了使被观察的图像处于视网膜的中心,眼球需要能自由活动以便追随目标。由于眼球的运动还会引起头部和身体的转动。特别是只有一只眼睛的人,看东西的时候,他的头部来回转动得十分频繁。每个人眼睛的运动靠6条肌肉收缩来控制。从技术的角度看,要控制一只球形的物体活动至少需要三条肌肉。如果用四条肌肉分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各一对,控制也许可以简化。
 
  4、人工眼调焦
 
    目前要采用象人眼那样的几何形状来调焦的单透镜是不大实际的。有人发明一种可调焦的人工眼透镜,它的外壁柔韧,通过注入一种液体就可改变曲率。这种由溴化钙的饱和水溶液和甘油的混合物,可以获得与玻璃相同的折射率(约1.5)。透镜有三层:前面是一个玻璃透镜,接着是粘在玻璃上的一层聚乙烯醇缩丁醛,中心有一个孔,最后便是一层柔韧的复层有机玻璃。液体的注入或抽出由一个吸筒执行阀来控制。然而,目前大多数还是采用比较简单的调焦方法,即用一个微电机伺服系统来调整透镜位置。
    研究表明,人眼聚焦时,控制系统只根据振幅信号操作,而不是按照符号信号控制。这样一来,一旦视网膜上的图像模糊了,则眼睛的试探性聚焦运动一开头就容易搞错方向。如果在聚焦过程中加入一个附加的小振动,例如2赫,就可以获得必要的符号信息。大自然是很聪明的,在人眼的聚焦系统中实际就存在这种猎振。
    当用电视摄像机作为人工视觉的眼睛时,需要采用自动聚焦。由于视野中的物体往往不处在同~距离之中,那么就
得决定对视野中哪一个物体聚焦,否则,除非是采用针孔型镜头。但是,由于针孔系统光通量太小,一般电视摄像管均不适用,需要采用高灵敏度的摄像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