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视

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逐渐硬化,弹性下降,睫状肌的功能也逐渐变弱,从而引起眼的调节功能逐渐减弱,大约在40-45岁开始,阅读或近距离工作发生困难,这种由于年龄所致的生理性调节减弱称为老视。老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属于屈光不正,老视眼的光学成像如下图所示:

与非老视眼相比较,二者表现在时近物时,屈光成像的差异,如下图示:

图2-3-1为不同年龄的调节正常值(D),表示了人眼调节力与年龄的关系,从图可以清楚地看到,青少年时的调节力为14.0 D,其近点在7cm处。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近点逐渐地、不问断地后退,36岁时已经退到14cm,其调节力为7.0 D。到45岁时,近点退到25cm,调节力只有4.0D。到60岁时,大约只保持着1.0D的调节。老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很少人能幸免于老视,因此可以说人人会经历老视,人人都需要老视的矫正。
   大多数的近工作距离在28—30 cm。正视眼到45岁时,只有3.5D—4.0D调节。这种调节程度已经达到看清楚近处物体的极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需要持续地做近距离工作,要用掉全部的调节力才可得到通常的视力。眼睛为了保持近距离视力,就要紧张地工作,持续地紧张状态必然引起视觉疲劳。一般来说.在使用调节时只可动用全部调节力的2/3,而以另外1/3做为保留力量,工作起来才可舒适。前已述及,45岁的正视眼,如进行25cm的近距工作,要动用全部调节力,因而在近作业不要维持多久就要发生主党的视疲劳症状,所以说正视眼大约在45岁开始成为老视。为了坚持近距离工作.老视眼要戴用凸透镜子以帮助。否则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

1. 视近物困难,早期的表现常常是需要将阅读材料移远些;阅读小字时困难;如果是近视眼;需要摘下眼镜阅读。眼睛在最大调节状态时所能看清的最近一点称为近点,起初近点逐渐变远,常将目标放得些才能看清,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更为明显,随着年龄增长这种现象渐加重,以致将目标放得很远也不能看清。

2.眼疲劳 由于为了看清近的目标需要增加调节,引起睫状肌过度收缩和相应的过度集合所致。
   3.老视是一种生理现象,不论其屈光状态如何均将发生,但是其原有屈光状态将影响老视症状出现的迟早,未行矫正的远视眼者老视出现较早,近视眼者出现较晚或不发生。

生理机制

 

经典的理论有:①Helmholtz在1855年提出,老视是由晶体物质逐渐变硬而引起的;②Donders在1864年提出,老视是因为睫状肌变弱;③1908年,HessGul1strand提出老视由晶体皮质的变化引起;④Fincham在1937年提出老视的机制为,晶体皮质内新纤维不断增加造成的挤压,使核纤维变硬并导致调节反应能力减弱,而同时皮质却没有发生变化,晶体也没有对睫状体的收缩产生反应。
   最新观点:Schachar调节假说
   Schachar调节假说认为:晶状体悬韧带分三部分,即前部、赤道部和后部悬韧带,调节时晶状体处于张力紧张状态下。当调节时,睫状肌收缩,前、后部悬韧带松弛,赤道部悬韧带紧张,从而使晶状体赤道部张力增加,晶状体周边部变扁平,而晶状体中央部变凸,导致晶状体中央屈光度增大。晶状体直径随年龄增长而增大,每年约增大20微米,使晶状体赤道部与睫状肌之间的空间距离缩短,前放射状睫状肌纤维张力减小,作用于晶状体赤道部的牵张力下降,因而调节变得日渐困难,出现老视。

老视的影响因素

虽然人眼的晶状体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规律性的硬化,但各人的老视眼症状的出现,不但取决于年龄,而且也取决于屈光状态,还随各人的个体差异、生活习惯、工作条件和照明条件不同有所改变。习惯把书放在膝部阅读的人,主觉症状的出现就比惯于近距离工作的人为迟。例如:木工、簿记人员和音乐工作者习惯于30 cm的工作距离;而修表、缝纫、雕刻等工人。
   1、屈光状态:远视眼在年轻时,其近点比正视眼远得多,因而老视眼的症状要较早出现。一个远视3.0D的眼,要用7.0D的调节才可得到4.0D的调节程度,约在25岁时就开始表现老视眼症状;另一方面,一个4.0D近视眼,因为它的远点在25M处,到老年时,可用其远点当做近点来从事近距离的工作,所以这种眼虽然已是老视眼,但并不会出现老视眼的症状。
    配戴框架远视矫正镜的人发生老视比配戴框架近视矫正镜片的人早。这是因为框架眼镜顶点距离影响了调节效果。如果都配戴隐形眼镜,两者间则没有明显差异。
    2.用眼情况:近距用眼多的人出现老视较早,远距用眼多的人出现老视较晚。
习惯把书放在膝部阅读的人,主觉症状的出现就比惯于近距离工作的人为迟。例如:木工、簿记人员和音乐工作者习惯于30 cm的工作距离;而修表、缝纫、雕刻等工人
    3.身体状况:个子高的人由于手臂较长,阅读距离相对较远,因而出现老视也晚些,需要附加的度数也少些。
    4.生活区域:生活在赤道地区的人发生老视偏早。这可能与气温对晶体的影响有关。
    5.服用药物:长期使用胰岛素、镇静药、抗风湿药、利尿剂等药物也能使老视提早,因为它们能对睫状体产生影响。

临床矫正

1、 用凸镜片补偿调节的不足,使其近点在正常范围内。
    2、先作检影验光测定屈光状态,在此基础上再加矫正老视和度数。老视所需凸镜片的规律是正视眼在45岁时需+1.50D,50岁需+2.0D,60岁需+3.0D。60岁以上则不必继续增加。例如患者50岁验光结果为-1.0D,则其老视眼镜为+1.0D,如同样年龄验光结果为+1.0D,则老视眼镜度数为+3.0D。
    3、应了解患者平时的工作情况,如进行精细近距离工作,则凸透镜度数需大些,如音乐指挥,则度数可浅些。
    4、如果需要看远看近均有良好视力,则可配戴双光眼镜,渐变多焦点眼镜。

老视的检测和验配基本

正确检测老视是验配成功的第一步,而远距验光———即屈光不正的检测则是检测老视的基础。老视的验配通常分三个阶段:
  ①选择初步阅读附加镜;
  ②调整阅读附加镜片;
  ③确定最后近距阅读处方。

确定好远距屈光不正处方后,将矫正镜片放到试镜架或综合验光头上进行老视验光。验光时需近距视力表一张,一般选择0.8~0.6的近距视标,测试距离为40厘米。

1. 选择初步附加镜片的方法有四种:
    ①以年龄和原有的屈光不正状态为依据;
    ②使用融合性交叉柱镜(FCC);
    ③以“一半调节幅度储备”为原则;
    ④以视力为依据。

①以年龄和原有的屈光不正状态为依据: 按表的年龄标准选择初步阅读附加值,再根据实际的屈光不正情况作调整,远视的可多一些,近视者可少一些。比如,年龄50岁者可先选择+2.50D试戴,远视(+4.00D)者可在此基础上加0.50D,近距处方为+3.00D;近视者(-5.00D)则可减去0.50D,处方为+2.00D。
    ②使用融合性交叉柱镜(FCC)方法,即通过测量患者的调节滞后情况来确定其所需的初步阅读附加。具体为:先将FCC视标设置在40厘米,让光线变得昏暗使景深减少而检测灵敏度增加,再在被测者双眼前放置交叉柱镜(红点在垂直位,白点在水平位);询问病人水平线清和垂直线清的清晰情况,如水平线清,加正镜直至和垂直线一样清,此时添加的正镜量即被测者的调节滞后量,也是初步阅读附加的度数。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刚开始老视的人。

③“一半调节幅度储备”原则是:
    阅读附加=工作距离(用屈光度表示)-1/2调节幅度
    假设一被测者的习惯阅读距离为40厘米(=2.50D),则测量其调节幅度的具体方法有二:
    a.将最小视标置于其眼前并逐渐向眼球移近,直至感觉视标模糊。如看清最小视标的最近距离为25厘米,则其调节幅度为4D。根据公式,其阅读附加=2.50D-4/2D=0.50D。
    b.被测者注视距眼球40厘米处的最小视标,同时在其眼前加负镜,视标模糊时负球镜的度数再按“一半调节储备”公式换算即可得出其调节幅度。此法适合于工作距离特别近的特殊工种者。
   ④根据视力判断阅读附加的方法:如被测者按远距处方配戴时的阅读近距视力为0.6,增加0.50D后近距视力增加至0.8,再增加0.50D则达1.0。+1.00D即其初步阅读附加度数。
   2.调整(精细)阅读附加度数:阅读附加的精细调整可用正/负相对调节测试法。方法步骤如下:
    ①在设置初步 阅读附加后,让被测者观看其所需要看清的最小视标。如果看不清,加正镜直至看清。
    ②双眼注视视标,先加正镜至视标模糊,再加负镜至视标模糊。例如:一被测者初步阅读附加为+2.00D,加正镜至+1.25D(NRA)感觉视标模糊,然后退回+2.00D,加负镜至-1.50D(PRA)时出现视标模糊,则其较精确的阅读附加为NRA和PRA的中值,即0.125。这一方法也可以验证原初步阅读附加是否正确。例如精确阅读附加接近于零,这说明原初步阅读附加比较正确。
    3.确定最后的阅读附加处方:
上面我们均假设被测者的阅读距离为40厘米。但我们还应考虑被测者的实际用眼距离及被测者所需要或常用阅读物的视标大小。确定用眼距离和视标大小的方法如下:
    根据被测者最常用的视标大小选择视力表和阅读物让其随意阅读,医师观察其阅读距离,并根据该阅读距离调整附加数,增加或减少0.25D直至被测者感觉清晰而舒适。如果上述检测在综合验光仪上进行,须用试镜架调整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