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客观的角度,根据被测眼视网膜反射光的特点来测定其屈光状态,称为视网膜检影。综合验光仪上的工作透镜是专为视网膜检影验光设置的。

 

一.评价

1.优点:
(1)在采取其它主客观屈光测定的方法不能测定或难以精确测定被测眼的屈光状态时,可试用视网膜检影的方法获取进一步主观测定的信息。
(2)为不能明确表达视觉感受的幼儿或成人进行客观屈光测定。
(3)通过调整视网膜检影镜的投射光焦点,观察能源、晶状体及玻璃体等屈光间质的透明程度。

2.缺点:
(1)常态检影受眼的调节影响较大,检影结果表现为近视偏深,远视偏浅。
(2)常态检影,视网膜反射光欠亮,给判定结果带来困难。
(3)过分依赖检影者的经验和操作技能。
(4)工作距离以及反射光移动所提示的焦度子午方位等均非精确值。
(5)测定结果仍需通过主观屈光测定方法进行验证。

二.原理

1.基本原理 视网膜检影镜的基本结构为一作平行调整的正弦波光源,经 45°斜置的平面镜反射到被测眼瞳孔内,被测眼的眼底视网膜被照亮后,就会发出橙红色的反射光。平面镜上有一圆孔可供检测者窥见被测眼瞳孔内的反射光。采用点状投射光检影镜,反射光呈斑点状,称为反射光斑。采用带状投射光检影镜,反射光则呈一条光带,称为反射光带。

反射光通过被测眼的屈光间质,受其折射影响,必然在被测眼的远点聚焦,近视眼发生会聚,远视眼发生散开,正视眼则平行。

移动视网膜检影镜射出的光源,并促使反射光移动。若将被测眼看成未知透镜,观察反射光与被测眼相对移动的特点,可以大致判断被测眼远点所在范围,被测眼远点位于被测眼与视网膜检影镜之间,两者发生逆向移动,称为逆动;被测眼远点位于被测眼之后或检影镜之后,两者发生同向移动,称为顺动(图25)。同时用已知透镜将其远点调整到视网膜检影镜所在的任置。通过对附加已知透镜进行定量分析测定被测眼的屈光状态。  

图25 被测眼远点所在的位置与反射光顺动或逆动的规律

逆动见于远点位于被测眼与视网膜检影镜之间,顺动见于远点位于被测眼之后或检影镜之后

2.反射光的移动原理 反射光移动的基本原理已如上所述,但对实际操作时所发生的反射光移动现象做如下解释则更为可信。

(1)顺动 当被测眼为远视眼、正视眼或远点距离大于检影工作距离的近视眼时,则被测眼的反射光无实焦点或焦点落在检测者观察眼的后面。此时将检影镜的平面镜向下倾转时,被测眼内的反射光上方被平面镜圆孔的上缘遮盖变黑,似乎形成反射光下移的现象(图26-a),由于反射光移动的方向与平面镜倾转的方向相同,故称为顺动。

(2)逆动 当被测眼为远点距离小于检影工作距离的近视眼时,则被测眼的反射光焦点落在检测者观察眼与被测眼之间,此时将检影镜的平面镜向下倾转时,被测眼内的反射光的下方被平面镜圆孔的上缘遮盖变黑,似乎形成反射光上移的现象(图26-b),由于反射光移动的方向与平面镜倾转的方向相反,故称为逆动。

(3)中和 当被测眼(或通过已知透镜的调整)为远点距离等于检影工作距离的近视眼时,则被测眼的反射光以尖锐的焦点落在平面镜的圆孔上,此时将检影镜的平面镜向下倾转时,被测眼的反射光不受影响,表现为充满被检眼瞳孔,称为中和(图26-C)。  

图 26 视网膜检影反射光原理图

三.检测方法

1.确定主子午线 以带状光检影镜为例,带状投射光必须在与其相垂直的子午方位扫描移动,以测定焦度。当用检影镜扫描一条子午线的,若带状投射光与反射光带所指向的方位相同,二者移动的子午方位也相同,无论是顺动还是逆动均称为一致性移动(图27一a),证实所扫描的子午线为主子午线。当确定一条主子午线后,另一条主子午线与其相差90°角(相互垂直)。

带状投射光所扫描的子午线不是被测眼的主子午线时,则带状投射光与反射光带所指向的方位不相一致,若扫描视网膜检影镜时,二者的移动方位也不相一致,称为非一致性移动(图27-b)。故在确定被测眼的散光轴位时,首先要分析带状投射光在静态时与反射光带所指向的方位是否一致,继而要观察在扫描带状投射光时,扫描向的子午方位与反射光带移动向的子午方位在动态时是否一致(无论是顺动还是逆动)。若呈现非一致性移动,则须耐心地旋转调整带状投射光的方位,使其与反射光带的指向相一致。

图27 带状投射光与反射光带的一致性移动与非一致性移动的比较

2.中和反射光 比较顺动和逆动的反射光(图28),可以发现反射光从顺动过渡到中和较易辨认。为了利用顺动反射光来进行操作,通常根据电脑自动验光仪的检测结果,预加过矫-O.50D一O.75D的负球面透镜来改变近视眼最初表现出的逆动。并使每条钟面子午线的反射光均处于顺动状态。不必担心负球面透镜带来的调节可能会干扰测试结果,因为利用综台验光仪进行视网膜检影时,所预置的+0.5OD工作透镜,具有很好的雾视功能。   图28 反射光带顺动、逆动和中和以带状光检影镜为例,对反射光带通常有三个评定标准,即亮度、移动速度、宽度。接近中和时反射光带呈现出较亮、移动较快、变得较宽大。达到中和时,反射光带最亮,宽度占据整个瞳孔空间。因此,看见暗淡、窄小、移动缓慢的反射光带时,提示需要增减较大焦度的试片。当反射光带变亮,移动变快,宽度变大时,须每次递变较小焦度(O.25D)的试片。因为己事先用负球面透镜将反射光带调整为顺动来进行操作,故通常须采取递减负球面透镜焦度。

3.记录和分析检格结果
(1)中和第一子午线 确定了主子午线的方位后,仔细扫描并比较两条主子午线的反射光带,找出反射光带移动较快、较亮、较宽大的主子午线,由于该主子午线接近中和状态,故称为第一子午线。用带状投射光在这条主子午线方位扫描,采取逐步减少负球面透镜的方法进行中和(图 29-a、 b)。划线记录第一子午线方位,并在线端记录中和焦度(图29-C)。  

图29 中和并记录第一子午线的方位和焦度

a,利用增加负球面透镜的方法使两个主子午线的反射光带处于顺动,此时被测眼的两个屈光焦线均位于视网膜后方
b.逐步减少负球面透镜焦度,垂直主子午线的反射光发生中和,此时水平屈光焦线位于视网膜上
C.记录第一主子午线的方位和屈光焦度

(2)中和第二子午线 用上述方法扫描并中和与第一条主子午线垂直的另一条主子午线(图3O-a)。划线记录导第一子午线垂直的第二子午线方位,并在线端记录中和焦度(图 3O-b)。记录两条主子午线上中和焦度的图形称为光学十字图。

图3O 中和并记录第二子午线的方位和焦度

a.减少负球面透镜焦度,水平主子午线的反射光发生中和,此时重直屈光焦线位于视网膜上
b.记录第二主子午线的方位和屈光焦度

(3)处方转换 将视网膜检影所获得的光学十字图转换为屈光处方。图3O—b视网膜检影所获得的光学十字图可以分解为图31所示的两个光学十字图,分别表示球面透镜焦度和圆柱透镜焦度。处方可写为-3.00-1.00X180。注意表示圆柱透镜焦度的光学十字图中,O焦度所指向的方位为处方的圆柱透镜细方位。



图31 将光学十字图转换为屈光处方

4.工作距离的换算
(1)换算原理 通常把综台验光仪置于操作者手臂的长度范围内,这样可以一手控制视网膜检影镜,一手更换被测眼前的透镜。由被测眼主点至检影镜圆孔之间的距离称为工作距。可以想象,假定工作距离为1m,当达到中和时,被测眼的远点在 1m处,表示其屈光状态为 1.OOD近视,因此不管被测眼前的试片是多少焦度,都必须加上-1.OOD(或减去+1.OOD),称为工作距离的补偿,经过补偿后,被测眼的远点就从1m处移到了无限远。因为工作距离所形成的屈光等值必须从检测结果(即视网膜检影镜所测得的值)中减去,从而换算出被测眼真实的屈光不正的焦度。为了便于计算,通常该距离要选择一个整数(如100cm、67cm或50cm)。工作距离对检影结果的影响可以用公式计算如下:

D=D r -1/d w (公式2)
式中D为处方焦度,Dr为检影焦度。d w 为工作距离,以m为单位。
由公式2可知:
1)工作距为 1m,则中和光度减+1.OOD或加-1.OOD。
2)工作距为 2/3m,则中和光度减+1.5OD或加-1.5OD。
3)工作距为1/2m,则中和光度减+2.00D或加-2.OOD。
(2)工作透镜 综合验光仪的视孔有标为R的功能辅片(图 32),即为预加+1.5OD正球面透镜,在67cm处进行检影时,中和焦度即为处方焦度,可省去对工作距离换算的麻烦。  

图32 用辅片手轮调整工作透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