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来源: 证券日报

       3D技术早已有之,在电影上也早有应有。不过,3D真正的广为人知,备受追捧,还要从今年年初播放的3D电影《阿凡达》算起。《阿凡达》已经出了一部影片的影响力,而是变成了一个社会现象、时尚潮流。在这个潮流之下,原本不瘟不火的3D技术快速升格为3D产业。电影、电视内容商、设备商跃跃欲试,摩拳擦掌,意欲在这个新领域里最大化的圈地。

 

     《阿凡达》在中国狂卷了15亿元的票房,紧随其后的《爱丽丝梦游仙境》、《诸神之战》、《驯龙记》等3D大片也相继登陆中国。据悉,今年还将引进20多部3D影片,华语3D电影《堂吉诃德》与《超蛙战士》也将于今年亮相。

 

     为了应对观众的狂潮,很多影院加大了对3D播放设备的上马,全国范围内各大院线都在马不停蹄抓紧增加3D放映厅,疯狂采购3D设备已经成了这个行业的一场战争。“现在买3D设备都要排队,大家手里攥着钱,但买不到。”首都电影院副总经理于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数据显示,2008年底,我国仅有110多个3D影厅,但今年4月已经达到了1100多个,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3年之内各影院将全面普及3D。”北京最大的院线新影联副总高军预测。

 

     在这种哄抢的局面下,3D电影的器材销售商可谓是乐不可支。中影(珠海)影视服务公司和上海永乐影视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两大电影器材销售商,2009年,两家公司总共销售3D放映设备不到30套,而2010年一季度销售数量就超过了40套。中影(珠海)影视服务公司总经理郑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3D电影放映设备在国内,就是跟着《阿凡达》热销起来的。现在影院使用的3D设备基本都是从国外进口。影院想购买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国内的销售公司购买,另一种则适用于已具规模的院线,他们可以直接向国外的厂家下订单。“我们原来可能一年也卖不了几套3D设备,但现在就不一样了,有时一天就能接到十几个订单。”郑霞称已经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

 

     目前,国际上被认可的电影器材制造商屈指可数,不仅来自中国的订单在增加,其他国家的影院也在大力采购。极大的需求与有限的生产量形成了矛盾,加上在运输途中进出关花费的时间,订购一套3D设备要等2个月一点都不夸张。“以前我们是盼订单,现在是不敢接订单,就怕不能及时交货。”郑霞表示。

 

     除了渠道商获益之外,最大的赢家当属设备制造商了。在3D大潮之下,3D设备制造商Reald在4月初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IPO申请,拟公开发行最多2亿美元普通股,股票交易代码为“RLD”。

 

     作为电影的同门兄弟,电视对3D同样趋之若鹜。越来越多的电视厂商先后推出3D电视。3D电视的热潮几乎已经涵盖了所有的家电厂商,三星推出全球首批高清3D电视,并已经开始在全国各大卖场预售,LG、索尼、海信、创维、TCL、康佳等国内外各大主流厂家早已沉不住气,也欲借助“五一”商机推出各自搭载3D技术的电视新品。从北京大中电器了解到信息显示,大中将有1/3左右的店面约15家将上市3D电视,三星、LG等品牌的3D电视与非3D电视的备货比例将持平。据行业专家预测,从今年到2015年,全球3D电视市场销售额将从11亿美元增加到158亿美元,出货量将从120万台增加到1560万台。

 

     不过,在3D大潮的背后,有一点似乎正在成为3D产业的硬伤。那就是观看3D影视还需要“眼镜”。看过3D电影的人都知道,在看电影的那个几个小时里,要把自己变成“四眼”,如果已经是近视戴眼镜的人,那就要把自己变成“六眼”。从现有技术来看,不论是看3D电影还是3D电视,这个眼镜是必不可少的。可是这个眼镜带上去并不那么舒服,而且,长时间观看,也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影响视力。还有就是,有人总结出,看3D电影最好的位置是屏幕的中轴线上,但是一个放映厅里,中轴线上的座位是有限的。在其他的位置上,更容易引发眼睛的疲劳。

 

     对此,专家解释说,连续长时间佩戴3D电影眼镜,会导致眼部肌肉痉挛,眼睛的调节能力下降、调节速度迟缓,从而引发视频终端综合征,这是长时间近距离注视电脑、电视、游戏机等视频终端、过度用眼引起眼睛疲劳的一系列不适应症状,严重者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肢体血液循环不畅等。在人的内耳中有个叫前庭器的器官,它负责感受身体的平衡,如人体的运动方向和加速度。3D画面视角切换频繁,使人眼向大脑传达“自己真的在动”这一信号,但大脑却没收到肌肉运动的信号,于是头脑就会发生“知觉错误”的矛盾,人就可能出现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

 

     迄今为止尚没有一款3D电视或者3D电影,不需要在鼻子上架上3D眼镜。让一个没有戴眼镜习惯的普通人戴上一副眼镜,或者让戴眼镜的人再戴上一副眼镜,不用说动辄2~3个小时的3D电影了,哪怕是二十分钟也会使其感到眼镜所带来的“不可承受之重”。而且从目前来看,还没有3D电视制造厂商掌握针对近视、散光以及视觉障碍人群的3D视镜技术。

 

      什么是3D?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三维立体显示。说得稍微复杂一点就是,人两眼间的距离大概有65毫米左右,两只眼睛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注视着物体,左眼看到左侧,右眼看到右侧。而我们的大脑可以通过对比这两副不同的“影像”自动区分出物体的距离远近,从而产生立体感。引起这种立体感觉的效应叫做“视觉位移”。两眼同时观察一个物体时物体上对每只眼睛都有一个张角。物体离双眼越近,其上每一点对双眼的张角越大,视差位移也越大。正是这种视差位移,使我们能获得有深度的立体感。对于远离我们的物体,两眼的视线几乎是平行的,视差位移接近于零,所以我们很难判断这个物体的距离和立体感,夜晚仰望星空,人们会觉得天上所有的星星似乎是一个距离,这就是视差位移为零造成的结果。3D技术正是反向利用了这个原理,播放经过特殊处理的画面,再由3D眼镜模拟人眼成像原理,使大脑运算感知3D影像。

 

      原理很简单,换言之,必须要戴特制的眼镜还能把在平面上显示的东西“还原”成立体的。以现有的技术而言,在未来5-10年内,要实现全3D仍需要特殊的3D眼镜,而无法做到裸眼全3D。对正常人而言,不论是看3D影视,还是玩3D游戏,视觉上的刺激的代价,其背后是对视力的巨大损伤。此外,看电影人们可以一直坐在那里,周围不会受到其他干扰。但是在家看电视却不一样,如果戴个眼镜就会让人感觉非常不方便,另外还有身体上的不适反应。因此,相比于3D电影而言,3D电视的普适性更要下降一个台阶。

 

      应该说,在没有很好解决“四眼”问题之前,3D产业的发展将始终是“心有余悸”,3D电影的成功,并不能完全代表3D电视、3D游戏等的成功,而且,随着3D电影的越来越多,《阿凡达》所带来的边际效益也会越来越弱。从某种角度而言,只有观众们不再需要3D眼镜时,才能迎来3D产业“无拘无束”的发展。不过,从目前看来,想不通过眼镜来“绕过”这个简单的原理,还是相当有难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