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周二,感恩所有,一时心血来潮,简单谈点自己的胡思乱想吧!

最近在清明小长假期间,“美国佬”突然使出杀手锏强行施加了对我国的关税新政策(34%+之前的20%,合计54%),紧接着我国对老美也采取了对等的反制措施(同比例增加)。换句话说,新关税政策一旦实施,中美双方将彻底进入了令人胆颤心惊的“关税战”/“贸易战”的白热化进程。

结合以往的中美大国间的关税战和历史创伤痕迹,我们不无担心。两个大国之间的博弈和摩擦,尤其是升级到当前的经贸战,那将会造成怎样的一个“损失+破坏”结果(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我们无法提前预估和评判。

特别是对于小微型经济体和以外贸为主营的中小企业及创业者的影响,这个问题绝对值得思考思考再思考。于是笔者使用了DS智能工具进行了一个相对较详细的分析与框架型评估(智能分析),这里特记录在自己的博客日记里,以作为后续的借鉴和思考依据:

【中美关税升级对中国经济的潜在影响及展望】

中美新一轮关税博弈(美国对中国部分商品加征34%关税,中国对等反制)发生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矛盾加剧的背景下。结合历史经验(如2018年贸易战)和当前经济结构差异,以下是分领域的切实预测与分析:

一、短期冲击:出口承压与产业链调整

01、直接出口受损行业

目标行业:美国此次关税重点针对中国新能源(光伏、锂电池)、机械、化工等战略性行业,与2018年对低端制造业(如家具、纺织品)加税不同,打击面更聚焦于中国产业升级的核心领域。

测算影响:若美国市场占某行业出口20%以上(如部分光伏企业),叠加34%关税后,企业可能被迫降价或转移产能。参考2019年数据,中国对美光伏组件出口一度下降90%,此次或重现类似冲击。

缓冲因素:中国对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出口占比提升(2023年对东盟出口占比达15.8%),可部分对冲美国市场损失。

02、产业链外迁压力加剧

跨国企业选择:苹果、特斯拉等美企可能加速将供应链向越南、墨西哥转移,但受制于当地基础设施和劳动力技能瓶颈,迁移速度或慢于2018-2020年。

国产替代机遇:半导体设备、工业软件等"卡脖子"领域可能获得更强政策倾斜,但技术突破周期较长,短期难以完全填补缺口。


二、通胀传导与民生成本

01、输入性通胀风险

关键商品:中国对美反制关税若涉及农产品(大豆、玉米)、能源(LNG),可能推高国内食品和工业原材料价格。2023年中国进口大豆均价已同比上涨14%,进一步加税或使养殖业成本上升。

政策应对:预计将扩大与巴西、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并释放战略储备平抑价格,但调控空间受制于全球粮价波动。

02、消费端影响分化

耐用品价格:美对华电动车加税对中国本土市场影响有限(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内销占比80%),但可能延缓比亚迪、蔚来等品牌的全球化进程。

低收入群体敏感度:若服装、日用品被纳入加税清单(参考2018年),低收入家庭消费韧性将面临考验。


三、长期结构性变化

01、全球价值链重构加速

区域化生产:中国可能深化与RCEP成员国的中间品贸易,形成"中国研发+东南亚组装+第三国出口"的新三角模式。例如,2023年中国对越南出口集成电路增长34%,已体现这一趋势。

技术脱钩深化:美国或联合盟友收紧对华半导体设备、AI技术出口,倒逼中国在成熟制程(28nm及以上)领域实现全产业链自主,但先进制程(7nm以下)突破仍需5-10年。

02、国内经济转型阵痛

投资驱动转换:传统基建投资效用递减,政策或向新型基础设施(算力网络、特高压)、绿色技术(氢能、CCUS)倾斜。2023-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年均增速15%,将成为新增长极。

消费市场分层:高端消费(智能家居、健康医疗)保持增长,但大众消费受就业不确定性制约,需警惕"K型复苏"风险。

 

四、政策应对与风险预警

01、预期管理工具

货币端:保持适度宽松(MLF利率或再降10-15BP),但受美联储加息周期制约;财政端可能发行特别国债支持科技攻关。

产业端:延续"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对受影响行业实施阶段性增值税返还(如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延长至2027年)。

02、最大风险点

外部联动风险:若欧盟跟进对华贸易限制(当前欧盟对华电动车反补贴调查仍在推进),中国工业产能过剩矛盾可能激化。

内部传导时滞:中小企业订单萎缩传导至就业市场需3-6个月,2025年下半年青年失业率可能再度攀升至15%以上。

结语:不对称博弈下的中国路径,即危中有机,倒逼结构性改革

与2018年相比,中国当前具备更完整的内需市场(消费占GDP 53.9%)和新兴领域技术积累(新能源专利占全球70%)。尽管短期阵痛不可避免,确实有危机存在,但通过“以内循环缓冲外循环压力+局部领域技术突围”的组合策略,有望将GDP增速波动控制在0.3-0.5个百分点内。同时若政策应对得当,危机可能转化为推动产业升级、市场多元化的契机。关键在于平衡短期稳增长与长期转型,避免因过度刺激导致债务风险失控。全球经济的最终出路仍需回到多边合作框架,但在此之前,中国需做好“持久战”准备。
(备注:
我们需重点关注二季度出口数据、美联储利率政策转向节点,以及国内消费复苏斜率三大指标。)

最后,笔者觉得,作为我们普通大众老百姓无论遇到什么,“做到强大自我”才是最最关键的,还是那句话:“做好自己该做的,做自己最擅长的且喜欢的事,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

笔者作为是一名长期主义践行者,内心始终相信:“明天会更好、未来会更好,祖国会更好”!
所以,多话不说,继续保持原有的“理念、策略和心态”去做人做事吧!

01、继续保持“主动的被动”的理念;
02、继续采取“定投”策略;
03、继续保持“每天感恩+快乐当下”
祝大家#天天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