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之前比较流行的“脱口秀”节目李诞曾说过,他一个朋友在跟AI聊天的时候,问了一个问题:“有没有什么你觉得人类还没有总结出来的哲学观点,又能震撼人心的那种?”

AI给了他一个回答,大意是说:人最美好的体验就是不确定性向确定性坍缩的那个短短的过程,前面坍缩的那一下是最幸福的。

“也就是你在得到的那一刻,幸福就已经开始下坡了。
峰值不在终点,而在冲刺的最后几米,这就是不确定性向确定性坍缩的过程。

你以为你追求的是确定性,但其实你的大脑最兴奋的,是那个坍缩的过程本身。”

这话一听很抽象,但确实是因为人的大脑有个特点——它更在意变化而非状态。
一个东西如果一直存在,你的大脑就会自动忽略它,比如:
你房间里的空调声,刚开始觉得吵,过一会就听不见了;
你刚买的新车,开一个月就没感觉了。

——大脑天生就是这样,它只对新鲜事物和不确定性敏感。

所以当不确定性消失,生活变得可预测,大脑就开始觉得无聊了。
这不是你的问题,这是进化的产物,我们的祖先生活在充满危险的环境里,那些对不确定性保持警觉的人才活了下来。
现在虽然环境变了,但大脑还是那个大脑。

包括李诞几年前还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有了稳定的世界观,就不足观了。”

他说的不足观,不是说你变差了,而是说你变得可预测了。
别人一看你,就知道你会怎么想、怎么做、怎么反应,你失去了那种不确定性,失去了那种让人好奇的特质。

对外人来说,你变无趣了。
对自己来说,你终于不用焦虑了,不用纠结了,你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要什么。
但代价是,你失去了探索的冲动。

但年轻人最迷人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还没有固化的世界观,还在不停地试错,不停地推翻自己,不停地追问为什么。
每一次对话都可能改变他们的想法,每一本书都可能重塑他们的认知,这种流动性,这种可塑性,让他们充满魅力。

人的欲望本质上不是要得到某个对象,而是要维持欲望本身。
你以为你想要的是那个东西,其实你想要的是想要它的感觉。

不确定性向确定性坍缩的过程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在那个过程中,你还在欲望着,你还在追求,还在想象,还在期待。
而一旦确定了,欲望就消失了,美好也就消失了。

但这不是一个悲观的结论,恰恰相反,这是一个解放性的认知。当你理解了这一点,你就不会再为得到之后的失落感到困惑了。
你知道这是正常的,你知道这是人性的一部分。

但这里有个悖论,我们一生都在追求【确定性】,追求稳定的【认知框架】,追求对世界的【掌控感】。
——可是当我们真的达成了这个目标,反而失去了生命力。

但一个人要想真的变得泯然众人,或者一个人要想真的变得那么平庸,也有点难。
真正的平庸,需要更大的运气或者能力,因为意味着你要彻底放弃好奇心,彻底接受现状,彻底停止思考。

你以为你已经确定了,世界观已经稳定了,结果生活给你来一下,你又开始怀疑了。

人生不是一条直线,也不是一个圆圈,而是一个螺旋。你可能会在某个阶段达到确定性,享受那种稳定感,但很快你又会被推入新的不确定性。然后你又开始探索,又开始坍缩,又开始确定。周而复始,但每一次都在更高的层次上。

这可能才是人生真正的美好之处,不是追求永恒的确定性,而是接受这种螺旋式的轮回。
而每一次坍缩都是一次小高潮,每一次确定之后的失落都是下一次探索的起点。
 
所以就没有所以了……
祝大家#天天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