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学原理

       前房角被不透明的组织所遮盖,因此从正面是看不见房角结构的,另外,通常从前房角发射出来的光线将在角膜与空气的界面上发生全反射。所谓全反射就是当光线从折射率较高的介质进入折射率较低的介质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折射角等于90°,入射角达到临界角;当入射角过临界角时,光线向后被反射回原先的介质内。通常情况下,角膜表面的角膜-空气分界面的临界角大约是46°。来自前房角的光线从折射率较高的房水进入折射率较低的空气,其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光线在角膜-空气界面发生全内反射(光线折射回对侧前房),因此光线无法到达检查者的眼内。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消除角膜-空气界面的全内反射,这可通过在角膜上放置一个由光学玻璃或有机玻璃制成的特殊房角透镜或房角棱镜,使得接触镜、接触液、角膜和房水在光学上耦合成一体。接触镜的折射率接近角膜的折射率,因此在这两种类似折射率介质分界面上产生很小的折射,接触镜允许房角发出的光线进入接触镜,其后通过两种基本类型的前房角镜在新的接触镜-空气界面产生折射(直接前房角镜)和反射(间接前房角镜)。在直接前房角镜,半球形房角透镜的前曲面使光线入射角少于临界角,入射光线在接触镜-空气界面折射离开接触镜。在间接前房角镜,入射光线被房角棱镜的反射镜反射,并在与接触镜-空气界面接近直角角度离开接触镜。就是说,直接和间接前房角镜的折射率与角膜折射率类似,使光线能够进入接触镜和在接触镜-空气界面上产生折射(直接前房角镜)或反射(间接前房角镜),并到达检查者眼内。到达检查者眼内的光线,需先经放大镜或显微镜使图像放大,才能观察到前房角内精细结构。
前房角镜检查基本组成是前房角镜、合适的接触液和具有优越照明的显微镜系统。
 
(二)直接前房角镜
 
      直接前房角镜检查系由房角透镜、裂隙灯显微镜组成,其典型为圆顶Koeppe型接触镜,具有不同直径(14~16㎜)和后曲率半径,50D凹透镜型接触镜本身放大1.5倍,并由性能相等的全光学玻璃或有机玻璃制造。裂隙灯显微镜(也可用间接检眼镜)可提供15~20倍放大率,它可以手持或者安放在特制的吊架装置上(立地悬挂式、滑车悬吊式或弹性带)以减少检查者的疲劳及同时进行手术操作。
 
(三)间接前房角镜
 
      间接前房角镜检查系由接触镜(房角棱镜)和裂隙灯显微镜组成,其典型为Goldmann型单面反射镜。接触镜凹面直径为11~12㎜,后曲率半径为7.38㎜。Goldmann型两面反射镜可同时观察两侧房角。Goldmann型三面反射镜中,一个半圆形59°倾斜的反射镜,是做前房角检查及观察锯齿状缘用;一个横长方形75°倾斜的反射镜,是检查30°至赤道部的眼底;另一个近似方形67°倾斜的反射镜,系用来观察赤道部至周边网膜。与仅附有单面或两面反射镜的Goldmann型接触镜一样,其中央部分可用来检查30°以内眼底和玻璃体。上述三种Goldmann型接触镜需要采用较黏稠物质充填其与角膜之间的空隙,后曲率半径改良为8.4㎜。
表面涂有抗反射层的改良Goldmann型房角棱镜可兼作激光小梁成形术用。
Zeiss型房角棱镜具有四个64°倾斜的反射镜,可同时观察全周房角而勿需旋转接触镜。早期的Zeiss型接触镜被安放在一个手持叉状支撑物上或在可校调的裂隙灯靠架上,较新的改良是牢固镶嵌在一个圆柱形或多边形铝手柄上(如Posner型接触镜)。
Zeiss型接触镜的凹面直径为9㎜,故直接与中央部角膜接触,后曲率半径为7.72㎜,类似角膜前曲率半径,患者自身泪液可充作液桥,故勿需接触镜液。Goldmann型或Zeiss型接触镜,都是经反射镜镜面间接观察对侧180°处的前房角(倒像),如改良为具有双重反射镜,则可直接观察前房角(正像)。
 
(四)接触镜的清洁和消毒
 
1、清洁①检查完毕,用冷水或微温水(低于43℃)彻底冲洗,以清除盐、黏液、黏稠物质和碎屑;②用数滴中性肥皂溶液蘸湿脱脂棉球或用手指沾少许肥皂溶液,以柔和循环移动除去接触镜表面油脂及黏稠物质,其后用泠水冲洗,擦镜纸吸干,干燥存储在镜盒内。
 
2、灭菌消毒  ①浸于2%戊二醛溶液约10~20分钟,或1:10次氯酸钠溶液约10分钟,或1:6000L汞溶液,其后以冷水冲洗,揩干及保存在镜盒内;②置于专门设计来保持接触镜与消毒溶液接触的特殊容器内;③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剂消毒;④绝对不能应用高压消毒和煮沸消毒。丙酮、酒精或过氧化氢类溶液将会损害接触镜。